第(2/3)页 东子是我的发小,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去了市里的一家工厂打工。我读高中时,他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工厂,买了一辆汽车。我大学毕业时,他买了市里最好的房子,结了婚。而我工作的第二年,他已经有了孩子。 成年后和东子一起聊天,因为经历不同常常没有共同话题,尴尬的沉默总是占了大多数。现在细细想来,我和他竟然连一顿酒都没有喝过。 他结婚的时候我去帮忙,好多儿时的朋友都在,但大家也只是说几句客套话,我感觉自己和那些往日的朋友们格格不入。 世界观,人生观,价值观,这三个词读起来从容又有力量,但正是对这三个词的理解不同,让我和东子有了这般咫尺天涯的渐行渐远。 那些看不到的日子,往往都要用年来计算。每个人在这个周期里经历着自己的酸甜苦辣,欣赏着不同的风景,也有了不同的感受和认知。正是这些认识的不同,让“我们“成为了不同的“你“和“我“。 如果三观不同还要强行挽留,我们自己也会很累吧。在这点上我和东子都有着无法言说的默契,所以我们很自然地退出了彼此的朋友圈,互不打扰。 有些事情看似偶然,实则必然。我们偶尔也需要默契地将从前的故事放下,让这段关系里的人解脱出来,把时间和精力收复存储,留给下一个更重要的人。 也许是因为我们被山河所隔无法见面;也许是因为你不再理解我的主张,我也不想再附和你的热情;也许是因为你是飞鸟,而我是池鱼。 我们在上一次告别时说了下次再见,可下次却一直没有到来。没有冲突,没有隔阂,只是人与人之间牵连的那根线,悄无声息地断掉了。 不得不承认友谊真的是阶段性的,人生路很长,每个人都只能陪我们走一程。 龙应台曾经在书里写: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,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,欢乐地前推后挤、相濡以沫。一旦进入森林,草丛和荆棘挡路,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,寻找各人的方向。 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,预示着我们走向了人生的不同阶段,他们此刻也许已经有了一个更重要的人来陪伴,也一定有了新的朋友和他们探讨人生感受,有了更多的分享和愉快。 第(2/3)页